产品中心

机器人“出圈” :应用潜力巨大,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机器人“出圈”,出圈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贯彻党的机器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

机器人“出圈”:应用潜力巨大,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最近 ,机器人“出圈”了。用潜特别是力巨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四足仿生机器人机械狗“笨笨”、可穿戴的大何外骨骼机器人等“黑科技” ,都让人对机器人的千行魅力刮目相看。

机器人“出圈”:应用潜力巨大,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日前,百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出圈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机器《方案》提出,用潜到2025年,力巨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大何服务机器人、千行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 ,百业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出圈能力明显增强 。

机器人“出圈”:应用潜力巨大,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机器人+”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今后应怎样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

  1.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穿上外骨骼机器人 ,就像有了‘超能力’……”如今 ,在电影中走红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在医疗 、养老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比如 ,康复类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病人行走 、进行康复训练等。

  这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 、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 ,近年来 ,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应用深度和广度加速拓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 ,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  ,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10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普遍应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大显身手 ,不断孕育出新产业 、新模式 、新业态 。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几年来  ,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 ,到集成应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宋晓刚说 ,机器人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设备。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 ,但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 ,我国正加快迈向制造强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

  专家认为 ,我国走出了一条以“机器人+应用”深耕优势行业  ,带动技术突破、迭代升级产品、提升产业规模的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 ,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2.“机器人+”应用潜力巨大

  在北京朝阳区某商场 ,一米多高 、“萌萌的”智能问询机器人正四处“走动” ,为人们提供指路等服务;在广东一家制造企业的总装车间,上百台工业机器人挥动着机械臂,有序进行汽车生产作业,高效且不知疲倦;在上海一家大型仓库内,智能配送机器人按照各自的运行路线准确定位并搬运指定商品,虽然“身板儿”小 ,但干起活来能抵得上好几个“壮劳力”。

  当前 ,机器人产业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所长董凯介绍,作为生产工具 ,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 。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 ,到家具、食品 、建材、纺织、铸造等传统行业 ,工业机器人有效解决了精密加工难度大、招工难用工难以及恶劣环境高风险作业等行业痛点。

  “作为生活帮手  ,以扫地机器人  、烹饪机器人、陪伴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走入生活、走进家庭,在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董凯说 ,作为特种装备 ,特种机器人以高度的灵活性、机动性、适应性 ,应对复杂环境能力不断增强 ,在应急救灾、消防巡检等急难险重任务以及空间探索 、海洋资源勘查开采 、极地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实现创新应用 ,已能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人工作业,帮助减轻工作负担 、保障健康安全。四足机器人、仿生鱼等仿生机器人 ,可以完成复杂环境的巡检、监测 、勘探等多种任务 。

  董凯认为,“机器人+”应用潜力巨大。“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和生活工具将广泛融入千行百业和人民生活,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人与机器协同发展 、和谐共生 ,将共同擘画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智能图景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增进人民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方案》提出 ,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 、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 ,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 、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 。

  专家表示,机器人创新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但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更好地服务于人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将推进“机器人+”应用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

  如今,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 ,加紧谋划布局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 ,迫切需要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强力支撑  。

  在看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认识到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宋晓刚介绍,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目前我国机器人中高端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 ,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对此,要深入挖掘和释放潜在应用需求,占领更多市场。行业 、企业应积极行动起来 ,以应用来拉动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供需对接 ,鼓励在制造业、服务业 、农业等领域更多采用国产机器人  ,加快把潜在市场变成真正的市场需求 。

  “要大力创新,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加快机器人产业技术和产品迭代的步伐 ,推动产业更快发展。”宋晓刚说 。

  在董凯看来,当前,机器人产业高质量供给对需求的引领和创造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仍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 ,高水平推进“机器人+”应用。推动成立“机器人+”应用协同推进方阵 ,统筹各部门政策、资金 、资源支持机器人创新应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深挖机器人成熟 、新兴和潜在应用场景。

  “鼓励产用协同提升机器人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 。”董凯建议,支持用户单位参与机器人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共同推进技术  、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  。开发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形成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一条龙”合作机制 ,支持产用共建创新载体。组织产需精准对接 ,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 ,加大新兴领域产品创新 ,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 ,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大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以需求变化引领机器人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

  《方案》明确 ,到2025年 ,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 ,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 ,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 。

  金壮龙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培育壮大优质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刘坤)

  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 。据有关机构统计 ,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300台 ,比2012年增长约13倍。

  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 ,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 ,比2015年增长了10倍 ,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十三五”以来 ,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2020年机器人 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1.2万台(套) 。

  (刘坤整理) 【编辑:房家梁】